素
以
为
绚
荷·印象
卢明魏晓伟摄影篆刻作品展
▼ 书 影 ▼
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第三》
Preface
-
诗意地抵达
文 / 蔡家园
荷还有一个雅称曰青莲,取谐音喻“清廉”。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风骨耿耿,绝不同流合污。
荷花清香悠远,不染尘埃,是佛家圣物。佛祖或拈花微笑,撒播慈爱;或步步生莲,祥瑞相随。
荷还流连于诗词歌赋之中,供文人墨客寄情抒怀。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“一夜绿荷霜剪破”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“藕叶枯香折野泥”……绘写的虽是荷的万千情态,折射的却是人的生命遭际与况味。
经过千百年沉淀,荷已成为最具诗意的文化符号,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生命态度、审美趣味与精神价值。
宋人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中感叹:“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。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”一千多年之后,卢明和魏晓伟以摄影和篆刻的方式,联袂奏响一曲关于“荷”的二重奏,可谓穿越时空的回响与共情——诗心传承,风骨犹存。尽管卢、魏二君的人生经历、专业所长和艺术旨趣各不相同,但是他们在观照荷花时皆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悟与激情,因此,这些“荷”自有与众不同的芬芳与光华。
卢明将镜头聚焦枯荷、残荷,别具手眼。寻常视野里的败叶残枝,“枯”成了一片美丽风景。繁华褪尽之后,留下的是筋骨。生命不屈,顽强笃守,这是“枯”的境界,朴素而壮美。假若没有一颗淡定的心,怎堪得破这“枯”与“残”?衰败乃是生命链中的一环,枯荣相接,生死轮回,生生不息……残缺有美,向死而生,这是卢明对于“荷”的发现,所以他的光影与图式透出一股执拗和紧张,亦有淡然和欣悦,观之让人怦然心动。
魏晓伟遍览典籍,搜“荷”寻“莲”付与金石,精雕细刻,物我交融。他研习秦印多年,学古而不泥古,率性运刀,独出机杼,匠心与诗心兼具,逸兴与精神齐飞。随意赋形的边款,千姿百态,与印文相得益彰,令人回味无穷。以“荷”察人生,观世界,胸怀丘壑,下笔有神,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,于是方寸之间云蒸霞蔚、气象万千。这些蕴含着智慧与诗情的印章,昭示着晓伟的印艺又臻新的境界。
托物言志,致广大而尽精微,这是艺术的法门,卢、魏二君深谙个中奥妙。他们借荷写心,以素为绚,既抵达了深邃的生命根柢,又通向了浩瀚的星辰大海。如此二重奏,堪称艺坛佳话。
是为序。
二〇二二年三月十二日


-
后记
Postscript
-
“荷”以为绚,和而不同
文 / 魏晓伟
显然,摄影与篆刻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,两者的合作也是有意思的跨界。摄影是光影的艺术,篆刻是金石的艺术。摄影是地地道道的西洋舶来艺术,篆刻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传统艺术。摄影是通过镜头的取舍、光影的演绎、独具匠心的裁剪,聚焦瞬间并化为永恒。摄影以独特的视野展现出天地万物的千姿百态、人世间的万种风情。摄影家按下快门,相机留存物影,其背后匿藏着独特的发现美的眼睛。一张张“片花”凝聚着艺术家的心神,最终让我们品味到的是艺术家的思想和至美的境界。篆刻是通过巧妙的章法、统一的篆法、娴熟的刀法,借刀与石的相互砥砺,在方寸之间,展现万千气象。篆刻讲究阴阳、虚实、疏密、刚柔……二元相生之间不断调合着“印花”整体的统一与丰富,以求达到“自然的美”和“美的自然”。刀情石趣最终表达的是篆刻艺术独有的金石气韵和高古之魅,从而折射出艺术家的品位格调、精神追求、审美境界。由此观之,篆刻与摄影,虽有诸多的殊异,究其精神内质,二者在艺术上的处理手法,对艺术人生的探寻,竟又如此的相似。
如我所知,将摄影与篆刻结合成集,这在艺界并不多见。当我们着手编辑之时,可供借鉴的范本几乎为零。原初我们视少参照为一种困惑,为此还邀请了有着丰富出版经验的著名篆刻家李平社兄相助。经由我们反复地沟通——既然无所参照,何不大胆尝试?如此反而少了羁绊。末了,我们决定放弃旧有的编辑思路,借鉴“图式阅读”的手段,运用分割、缩放、融合、嵌合、穿插等方法,既保留两者的相对独立性(突出最美的细节),同时强调两者的兼容性与生发性(生成相对新的视图效果)。或可说本次摄影与篆刻的结集,就是编辑上的再次创作。目前,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集子,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果。因为出版时间的关系,限于我们能力的有限,合作或许未能臻善尽美,但在它终于水到渠成、呱呱坠地的时候,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愫,复归于平静。
此时此刻,忽忆起李商隐的诗句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,颇契合辛苦地创编结束之后的心境。亦可遥想着盛夏时节,汉上东湖的景致里,定会有杨万里诗中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般的繁华……
就是它了!
我们不揣谫陋,敬请各位艺界同仁,不吝赐教,批评指正。大家宝贵的意见,将激励我们沿着艺术的大道,不断进取。
《素以为绚——荷•印象》的出版,得到了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,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一级巡视员肖伟池的关心与鼓励,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。本集付梓前夕,荣幸得到了艺坛老前辈: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金伯兴、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、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赵熊、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刘一闻,赐题贺辞的加持。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孟庆星为本集题写书名,评论家、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院长蔡家园撰写了序言,篆刻家李平在书的设计上出力颇多,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的画家李剑、编审王岩对本集的刊印助力良多。大家的无私帮助,令我们十分感激,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!
同时,本书还献给默默地支持我们艺术成长的亲人、师友!
壬寅春分于翠柳精舍

卢 明
Lu ming

卢 明湖北武汉人,一九六八年六月生,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。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。现就职于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,从事专业摄影创作。1994年就职于《湖北画报》社,先后任摄影记者、摄影部副主任、首席摄影师。
任职期间,采访拍摄报道的《三峡工程 大江截流》系列专题、《孤独的白鳍豚——淇淇》、《塞外神韵》、《峡江秋尽水如天》等多组专题、独幅图片在国家级、省级评比展览中入选、获奖。
魏晓伟
Wei xiaowei

魏 晓 伟字知非,别署秦斋。湖北武汉人,一九七八年三月生。现就职于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,湖北省书法院秘书长,国家二级美术师。西泠印社社员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、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、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中流印社副社长。曾二十余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、西泠印社举办的全国展中获奖、入展。
出版作品集《印坛点将·魏晓伟》《观自在·魏晓伟篆刻心经》《娱亲印存》《中流篆刻十家·魏晓伟》《当代印风·魏晓伟》。